九二一地震後災區國小心理輔導工作與反省

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副教授 潘素卿


  緣起

民國八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清晨的一點四十七分台灣中部發生百年來的大地震,南投地區與台中縣市相繼傳出慘重的災情,各地救災與醫療人員也陸續地投入災難現場幫助災民。在百年僅見的大地震突襲之後,助人工作者都有共識:災民與第一線救難工作的人員其心靈重建的工作勢必要緊接著展開。

地震後的兩週內,本人一方面嘗試聯繫熟識的輔導工作者,另一方面也接獲來自各地的同道的敦促,共同討論、思考可以為災民做些什麼?當教育部與中國輔導學會委託彰化師大輔導系蕭文教授成立「教育部學生輔導支援中心」時,筆者參加了這個團隊並陸續展開相關的心理重建工作。救災當中的工作內容包括:

一、網站上的心理輔導與諮商——

教育部與中國輔導學會委託彰化師大輔導系蕭文教授成立「教育部學生輔導支援中心」,我在蕭教授的指派下書寫「致921地震災區老師的一封信」與「921地震後實施班級輔導之處置」兩篇文章,張貼到網站上,以期這些文章能安慰與鼓勵災區的老師,並提供他們在學校復課後實施班級輔導的參考。

二、接受危機事件處理的在職訓練——

    中國醫藥學院九二一地震心理復健小組的醫師在十月十二日、十月十四日、十月十五日共辦理了三場講座,本人參加十月十四日下午李世易醫師主講的「壓力與憂鬱」,了解創傷壓力的定義,以及創傷壓力對人類身心的影響。參加十月十六日彰基所舉辦的危機處理訓練,這樣的訓練對我這趟災區之行有實質的幫助,也讓我對災區百姓心理有更清楚的認識,以及確定救災工作的重點與方向:(1)協助災民表達受災經驗;(2)協助災民澄清受災過程的背後想法;(3)協助災民瞭解受災過程可能發生的生理、情緒、認知與行為的反應,且教導說明哪些反應是正常的;(4)提供災民壓力管理的因應方法。

三、本校大四學生進入災區前的職前訓練——

教育部為了九二一地震後災區學校的重建工作,要求十二所師範院校認領災區學校。這項任務有三層意義:一來為減輕災區學校老師重建家園的負擔,二來為增進師範院校學生學習的機會,三者為能讓學生對社區有所貢獻。故本校認領了太平市與埔里鎮的小學。

本校實習輔導處實習組的尤淑純組長邀請本人在大四學生前往災區前,為全校大四學生進行職前訓練,分別在十月九日(週六)與十月二十日(週六)兩天實施,主題是「地震後心理復健之道」,幫助大四學生認識創傷後壓力的症狀與調適的方法,及認知災區工作應有的態度。

四、帶領學生到災區小學校實施班級輔導,並進行督導——

九二一地震受災小學大部分是本校的輔導區學校,向來與本校互動密切,本校在這個時候更需要表達關懷與協助。又,初教系輔導組的學生只需簡單行前訓練便可立即投入支援班級輔導。本人教授初教系輔導組四年甲班的「輔導與諮商實務(二)」課程,再邀請輔導組四年乙班「輔導與諮商實務(二)」課程的任課老師羅明華老師共同前往災區,實施以校為單位的心理重建工作。

本文論述的焦點只集中在上述的第四項救災工作,就中師初教系輔導組四年級學生進入災區協助國小學童心理重建的輔導工作之實施要點與過程做說明,並分析輔導組學生救災過程的心理調適與需求,以及災區學童的心理反應,最後再針對本次對災區國小所實施的心理輔導工作提出具體的建言,或可作為輔導人員的參考。

 

  以校為單位對災區小學師生同時進行心理重建的輔導方式

 

十月四日本校復課之後,本人立即探詢本校輔導區國民小學災情統計的相關訊息,從輔導中心得到了一份災區國小請求輔導中心代為設置遊戲屋的名單。從名單中揀擇了大里市的塗城國小、益民國小與太平市的光隆國小,採取主動連絡的方式,一方面介紹自己,另一方面表達個人的想法,並說明同時對全校師生進行輔導的方式,最後再詢問他們是否願意接受。由於我們充分顯露了協助的誠意與關心,故上述這三所學校表示願意接受本人提出的輔導方式,強烈表示亟需接受心靈重建。

這學期輔導四甲與輔導四乙「輔導與諮商實務(二)」正好同時安排在週三上午第一節到第四節,筆者與羅老師各自向兩班的學生說明災區國小班級輔導的計畫,徵詢他們的意願並獲得全體同學一致的認同後,隨即在十月六日星期三第一次上「輔導與諮商實務」課時,實施進入災區前的訓練。從十月十三日至十一月十七日,利用每週三的第一至第四節的「輔導與諮商實務(二)」上課時間,兩班共四十七位學生同時對災區學校的師生進行心理重建的輔導。

進入災區國小時,由筆者向全校老師演講談認識創傷後的壓力再進行座談,由輔導四的學生對全校各班實施班級輔導,羅老師巡視各班進行的團體輔導,遇有特殊狀況的班級即時支援。例如:該班的老師在地震中身亡的、班上有同學去世的、學生的親人死亡或受傷的,由羅老師接手處理哀傷的情緒或特殊的個案。以上述的方式從塗城、益民、光隆這三所學校開始,展開了中師輔導組師生的救災工作。

    同時本校輔導處實習組尤淑純組長也告知南投市的光華國小、營盤國小,東勢鎮的新盛國小、中山國小、太平市的宜欣國小等五所學校需要我們去支援心理重建的學校的訊息,也依照上述三所學校的實施方式對全校師生進行輔導。

    筆者帶領老師的部份是以講座的方式進行,教導災民認識創傷後壓力、創傷後壓力可能產生的症狀與反應、對創傷後壓力該抱持的正確信念、教導災民短期時間內調適的方法、如何將情緒表達出來,以及如何從情緒、認知、生活作息、發展支持系統等四個層面恢復心理的平靜。

當每一所學校實施心理輔導之後,本人與羅老師對輔導組兩班學生共同進行討論與督導,針對輔導組學生進行班級輔導的問題與困難做深入的分析,並要求記錄班級輔導的心得,包括實施班級的基本資料、災區小學的背景、活動流程、心得、實施後檢討等。學生在檢討後得到更多的反省,對災區學校的班級輔導有更深入的體悟,所以他們不斷地修改班級輔導的方式,一開始從單純的畫畫,發展到藉助布偶、壁報等更多的媒體,前後製作十八張適用於不同年級的學習單,並蒐集小朋友在班級輔導過程中描述地震時驚嚇的經驗。

    其餘的相關的學校輔導工作分述於后:大里市的成功國中心理復健的演講是九二一輔導資源中心指派本人前往的;豐原市的豐田國小校長主動與本人連絡,希望利用週三下午進修時間,為學校老師提供災後心理復健的講習;埔里鎮埔里國小教師會主動前來中師,希望筆者至埔里鎮為埔里國小與太平國小擔任老師與家長災後心理重建座談會的講座。以上有關國中小學心理重建的輔導工作都是以演講與座談的方式進行。

    為顧及災區學校校舍毀損,無法使用電腦上網查尋資料,也考慮某些資料對其他災民有閱讀的價值,因此,本人前往災區的學校時會留下一份從網路下載關於九二一心理重建的相關文章,期望彌補短短兩個小時演講的不足。留下給學校從網路下載的文章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兒童諮商方面,分別是「如何幫助孩子」等十二篇文章;第二類是教導老師如何實施班級輔導,如「給老師的建議」等六篇文章;第三大類是自救篇,包括「幫助你自己——走出難關的方法」等七篇文章;第四類是特殊個案的處理,包括「自殺傾向個案之處置」等兩篇文章,四大類文章總共有二十七篇網路的資料。

 

 

  輔導組學生救災過程的心理調適與需求

 

輔導組學生在每次實施班級輔導後的心得報告中,陳述出他們的心情變化、接受督導的需求、期望兩人一組以減輕疲憊或處理突發狀況、使用多元的媒體發揮班級輔導的效果、以及實施班級輔導過程如何管理班級秩序困擾等。

    關於參與救災的學生他們在八所災區小學救災過程所反應的心理調適與需求,以下將以筆者任教的七位學生為例。七位學生編號分別為1,2,3,4,5,6,7,實施班級輔導的八所小學分別編號為A,B,C,D,E,F,G,H,例如2-C,表示資料引自編號2號的學生在第三所災區小學的心得與觀察。一、輔導組學生救災過程的心情變化

十月十三日當天,第一站到達大里的塗城國小,該國小共有九十八班,校舍一夕之間全毀,近五千名的師生以搭棚方式,安置在光正國中的大操場。輔導組四甲的學生在前往災區之前,筆者已利用時間實施過班級輔導,整理了受到地震驚嚇的情緒。不過畢竟年紀輕不曾世道涉險受苦難催逼煎熬,救災之行的第一站就遇到了災情慘重的塗城國小,他們的心得報告中記述了看到塗城國小慘重的災情時,內心的震撼。例如:編號7號的學生在心得報告中寫到她見到操場中擠滿黑壓壓一片的小朋友時的心情:

 

「事前並不知道塗城國小的上課還就是在臨時搭建的篷子下,不但沒有電力可用,班級之間沒有隔間,心理實在很震驚。」(7-A

 

    塗城國小是藉光正國中的操場搭篷子上課,輔導組學生則是在光隆國小真正見到災區校園危樓的景象,心理受到驚嚇。如編號4號的學生她寫著:

 

「這一次去光隆國小,這是我第一次真正見識到災區中校舍所毀損的情形。記得剛到那所學校時,看到那樣的教室著實讓我震驚。」(4-C

 

    編號4號的學生也因為之前沒有帶過一年級的小朋友,心情非常的緊張。她說:

 

「這一次是去帶一年級,事前自己蠻緊張的,因為自己以前沒有帶過一年級。」(4-B

 

    隨著經驗的累積,同學的相互打氣,以及從小朋友的回饋中,他們慢慢地找回自信,正常演出,雖然很疲憊,卻對救災留下的美好回憶。以下將引述幾位輔導組學生對救災過程的正面經驗。

 

「…,這三次的班級輔導讓自己由生手漸漸熟悉、漸漸掌握學生的心態,也讓自己學會去觀察,了解不同的小朋友。」(1-C

「每一次的班輔都讓自己能去反省,檢討自己的帶領技巧及活動設計,為下次的班輔奠定更好的開始,經過不斷的訓練,自己也越來越能把以前課本上的知識應驗在實際操作實務上。」(1-D

「…,我帶下來的感覺還不錯,蠻有意義的,也更了解這時期的小朋友心裡在想什麼。…,真的很謝謝老師這幾次帶領我們去做班輔,不僅累積了我帶活動的經驗,也讓我多了一些不一樣的經驗。」(2-H

「美其名是我們帶領他們進行輔導,可是我卻從小朋友身上學到很多。」(3-C

「這是我帶畫畫做的統整最完整的一次,我覺得效果還不錯。」(3-D

「這一次的班級輔導讓我感到收穫良多,因為在這裡我聽到很多小朋友分享的地震故事。」(3-F

「總結這一次的活動讓我帶下來的感覺是還不錯的。」(4-B

「相較於前兩次的經驗,這次的感覺真的很好,下課時學生會圍繞著我們說他們家裡的事、地震的事,也會抱抱我們,而且是一群人抱在一起。」(5-C

「雖然每次帶完都很累,卻也得到很多的寶貴經驗。」(5-H

「每一次都盡量嘗試不同方法與活動,我想這應該有助於更熟稔輔導目的及活動流程的策劃。我很高興有這樣的嘗試機會。」(6-C

二、接受督導的需求

雖然是利用「輔導與諮商實務(二)」課程時間帶領著輔導組學生前往災區國小,但是筆者與羅明華老師依然盡量找時間與學生進行督導,筆者甚至利用班會時間與輔導四甲學生進行督導。學生反應督導的經驗對他們反省實施班輔,以及開發新的輔導活動方案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編號3號的學生就很感謝從每一所災區學校回來後的督導引發她設計活動的靈感:

 

「這次改良手指的工作單覺得帶起來效果很不錯,每次聽完老師的災後心裡復健總是激發我很多的思考及創造力。真的要感謝老師!」(3-C

 

編號6號的學生實施班級輔導過程出現的低落心情,因為督導的提醒與鼓勵,提振了她的心情,她說:

 

「這次的班級輔導結束之後,我個人並沒有像上次出現的那樣疲憊與沮喪,我想一個明確的流程真的是很重要的。同時也謝謝老師之前提到的『選擇與彈性』的問題,有選擇,路就更寬廣了!」(6-B

 

編號7號的學生的期望與建議是:

 

「我想往後在帶完班級輔導之後,是否可以多留時間讓同學分組做交流,在回到全班分享,我認為小組分享的經驗更有幫助同學保持能量。」(7-C

 

三、兩人一組的搭配需求

小學的班級數若是超過四十七班,輔導組四十七位學生就有人必須獨自帶領一個班,小型學校,學生可以兩人一組實施班輔。學生認為兩人一組的編制一來能幫助他們處理突發狀況,二來減輕負擔,三者可以相互學習。

 

「到了光華國小,由於班級人數不算少,又是一個人帶一班,因此也覺得比較累。」(1-D

「這次活動由我和**一起搭擋,……,**當leader時,我除了幫忙管理秩序,也提醒leader在帶領時疏忽的一些事項,同樣的,**在我當leader時,也會提醒我時間的控制以及帶活動中所疏忽的地方。」(1-H

「**和我搭配良好,當我為leader時,有時秩序稍微失控時,她會記得爬格子,學生就安分多了。……,有位學生臨時有狀況發生,我就先去瞭解狀況,將其他的學生趕回原位坐好,隨後**已經拿好掃把準備收拾了。」(5-C

「覺得這次的流程很順暢,也在帶領過程中,隨機應變,所以個人覺得兩個人的帶領會比一個人更具創意。」(6-B

「我很高興有伙伴可以相互支援,我覺得兩個人的帶領會比一個人輕鬆許多。」(6-C

 

四、媒體對國小班級輔導的重要性

輔導組四年級全部的學生曾在三上選修筆者的「個別諮商」課,研習過學習單、畫畫、玩偶等三種媒體的操作與實習。這趟救災使他們有機會印證所學並加以應用,此外他們也加進說故事、壁報等媒體,強化了班級輔導的效果。

 

「因為是帶一年級的學生,所以我和**在活動的設計上都偏向能引起小朋友的注意力,因此就有布偶的演出,結果小朋友反應非常熱烈。」(1-B

「使用學習單讓小朋友以畫的方式來取代單純以說的方式來講述他的地震心情,感覺上比較有頭緒。」(2-B)

「一年級的小朋友真的很喜歡聽故事,……,很專心的聽你說。」(2-D

「使用的學習單如果能借用小朋友喜歡的卡通人物,小朋友在填寫的時候會較有意願跟你配合。」(2-F

「但有一樣是全部一年級都喜歡而有效就是說故事再配合玩偶,簡直是完美的組合。」(3-C

「故事仍受一年級學生的歡迎,下課時間向我借布偶去玩,是學生的最愛。」(5-D

「小朋友專注的神情給了我最大的回饋,讓我增加許多信心,繼續賣力地說下去。」(5-H,帶領三年級的小朋友)

「加入媒體器材,發現很快就能掌握住小朋友的注意力。」(6-B

「也發現小朋友很容易將自己投射成玩偶的角色,比較願意去說,也比較知道怎麼說。」(6-B

「圖畫的分類對於我們在分享與討論的時候,很有幫助。」(6-B

「這次花費許多時間及力氣製作物品及活動設計。在多次的輔導實習當中,我一直在找出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或採用不同的活動設計,因為我覺得每次的實習後,都會發現一些優點與缺點。」(6-C

 

輔導組學生從筆者在彰基接受危機處理訓練的手冊中,瞭解災區學童常見的五種情緒有:害怕、高興、生氣、困惑與傷心,他們甚至將這五種情緒編織成故事,且以掌中布偶演出豬媽媽和五個孩子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地球媽媽突然抖動起來驚醒了睡夢中的豬媽媽,因為豬爸爸不在家,豬媽媽便急忙叫醒大姆哥幫忙救出弟妹……

二拇弟:愛做夢,突然被嚇醒,所以很害怕。

三小妹:愛盪鞦韆,喜歡熱鬧,所以很高興。

四小弟:愛睡覺,突然被吵醒,所以很生氣。

小妞妞:還是小寶寶,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所以很困惑。

大拇哥:發現好朋友阿奇沒有逃出來,所以很傷心。

    學生也將災區學童常見的五種情緒製作成學習單:五指情緒圖,讓小朋友圈選自己的心情。以下是學生使用布偶說故事,或以學習單方式幫助小朋友瞭解他們自己的情緒。

 

「這次改良手指的工作單覺得帶起來效果很不錯」(3-C

「將五種情緒以圖配合文字,作成海報,使解說方便。」(5-D

「小朋友一看到大姊姊來都很高興,有故事聽更是高興,在故事中描述五位豬寶寶的不同特性再配合五種不同的情緒反應,更能幫助孩子認識不同的情緒,在故事後問小朋友不同角色的情緒為何,都回答的很正確。」(6-D

 

五、秩序的管理是實施班級輔導的一大挑戰

班級秩序的經營與管理是實施班級輔導時的一大難題,一者班級人數多,加上災後的外在環境不理想,班級之間沒有隔間,以及學童心情的浮躁等因素,輔導組學生實施班級輔導活動時,還要費盡心力管理班級秩序。以下是他們在管理秩序方面的反應。

 

「一年級學生的秩序蠻亂的,而且每位小朋友都只搶著要發表自己的意見,並沒有專心去聽別人說了些什麼。」(1-B

「一年級的小朋友常會在你上課時不時的舉手、插話或跑到前面跟你說他想上廁所、喝水,無形中影響了活動進行。」(1-C

「這次一人帶一班,且班上人數多,所以當每一組交出他們所想的方法時,我必須要一項一項的歸納寫在黑板上,這時就沒有辦法同時能管理他們的秩序。」(1-D

「一年級的小朋友突發狀況真的是很多,一下子要上廁所,要你幫他開礦泉水,等一下在牛奶的車子經過又說要去搬牛奶,之後就開始喝牛奶、洗牛奶瓶,而且當他們在做這些事時,根本還等不及你答應,人就已經往教室外面跑了。」(2-D

「一年級的秩序很難帶,因為小朋友會找空檔吵。」(3-C

「遇到人數很多的班級,例如塗城國小的併班上課,唉!不論誰都沒輒。」(3-A

「四年級小朋友秩序真的也很容易失控,總隨時提醒,只要秩序好掌控,帶領班級輔導就順手多了。」(3-F

「兩班合上人數眾多,不過幸好有麥克風幫忙,不會重演上次的惡夢,喊得嘶聲力竭。」(5-B

「當天因為教室外面有許多同學在彩繪,環境有點吵,因此學生的注意力蠻難集中,之前已經辛苦兩堂課的喉嚨,又要更大聲地上課,實在很累!」(5-E

「帶領低年級的班輔要先能掌控班級秩序,才有實施班級輔導的可能性。」(7-D

 

  災區學童的心理反應

 

我們這次從災區實施班級輔導的八所小學,帶回來非常多小朋友遭遇九二一地震後其在圖畫以及學習單的反應,實在值得分析與研究。但是數量龐大,一時之間無法系統地處理這些資料,再者限於篇幅,因此僅摘記幾位學生在報告中記錄有關災區學童的情緒反應部份加以說明。

輔導組學生將災區學童常見的五種情緒製作成學習單:五指情緒圖,讓小朋友圈選自己的心情,學習單下列一行即是要小朋友舉手且計算班上同學的五種情緒的人數。下表登錄四個班級的學童情緒反應之人數。

 

國小      情緒

害怕

悲傷

困惑

高興

生氣

國小三年級(1-C)

17

8

8

5

3

國小三年級(2-C)

24

10

1

13

7

國小一年級(2-D)

25

10

6

5

16

國小二年級(7-D)

21

17

25

11

11

總計

87

45

40

34

27

    還有一些學生雖然沒有在報告中統計出所帶領的班級學童的情緒狀況,不過他們以文字方式說明學童的情緒,以及這些情緒背後的原因。總之,害怕是災區學童最多的情緒反應,其次是悲傷、困惑、高興、生氣等情緒。

 

「我請小朋友上台說明選擇此情緒的理由,選擇高興情緒是因為家人平安無事或可以不上學,選擇害怕情緒是因為擔心地震還會再來。」(1-C

「一想到地震,大部分的小朋友還是會害怕的,因為他們會怕被東西壓到;但也有不少的小朋友覺得很生氣,因為地震害得很多人的房子倒了,沒有地方住。」(2-D

「其中生氣的原因多為東西不見了,例如衣服,或是日常生活的不便,例如洗澡問題。害怕多半是因為怕房子倒了」(4-C

「地震的經驗對於大部分的孩子而言是害怕的,也有孩子覺得地震的時候有亮光就不害怕,還有孩子覺得地震像盪鞦韆,很好玩。」(7-C

 

  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如今,救災工作暫時告一段落,學校又恢復了正常的上課。這趟救災之行,如果沒有輔導組四年級的學生,無法實施以校為單位,同時對全校師生進行心理重建的輔導方案;如果沒有羅明華老師,許多班級輔導過程的突發狀況就不知該如何處理;如果沒有謝明昆主任與尤淑純組長提供受災學校名單,我無法連絡前往的學校,圓滿成行。

總結這次能實施以校為單位,同時對全校師生進行心理重建的輔導方案歸功於下列幾項因素與條件:

1.輔導組學生資源的運用與搭配

這次動員的輔導組四年級學生在大二時就分組接受輔導課程的訓練,二、三年級的兩年中,曾分別修過「諮商理論與技術」、「輔導與諮商實務(一)」、「團體輔導」、「心理與教育測驗」、「人格心理學」、「行為改變技術」、「青少年問題研究」、「心理衛生」等八門必修課,另外開了「自我覺察與成長」、「個別諮商」、「測驗與診斷實務」、「人際關係與輔導」等五門選修課。又,輔導組學生是國小師資,所以也修了不少教育專業課程。有了輔導組的專門課程以及教育專業課程的背景,要訓練他們進入災區實施班級輔導就比其他外系的學生容易多了。

2.有效的督導

學生在救災初期出現疲憊、害怕、不知如何帶領的複雜情緒,督導的作用幫助了他們提振心情,整理帶領的經驗,同時教導更多有關危機處理的新知,同學之間更相互鼓勵、打氣,使得他們因救災工作,磨練出更多的實力,留下正面的感覺,且對自己更加有信心。

3.媒體的適當運用

輔導組學生在災區國小班級輔導過程曾使用的媒體包括:畫畫、學習單、玩偶、說故事、製作壁報等。媒體的使用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幫助他們將自己的情緒投射到媒體上,也幫助小朋友更清楚、具體地瞭解活動的內容。這是到災區國小實施班級輔導很成功的地方,也歸功於學生認真、投入地設計媒體。

4.國小接受以校為單位,同時對師生進行輔導的意願高

國小教學以包班制為主,要級任教師放著學生來聽演講是不可行的,否則只能利用週三下午進修的時間,唯筆者在週三下午有課,要調課前往災區也有不便之處。因此提議以校為單位,筆者帶領老師認識心理重建的知識,輔導組學生帶領小朋友實施班級輔導,這種設計方式,一來國小老師可利用機會整理自己的經驗,吸收心理重建的知識;二者幫助老師減輕班級教學的負擔。故國小接受以校為單位,同時對師生進行輔導的意願非常的高。

二、建議

雖然九二一地震距離現在已近八個月之久,然家園與心理的重建的漫漫長路需要匯集眾人的智慧與力量,堅毅不退地關心與投入。身為輔導實務工作者,個人提出三項淺見,與有志從事國小心理重建者共同勉勵。

1.實施階段性任務的評估

前往災區之前謹慎評估以校為單位實施心理重建的可能性,因為只有短短兩個小時的行程,故設定以全體災民為對象教導心理重建的知識,不深入探討或處理個人的特殊經驗與問題。如今已有八個月之久,當初設定以全體災民為對象,教導他們認識心理重建的知識的階段性任務已告一段落,大部分的居民可能已慢慢恢復生活作息,提起勇氣重建家園。建議應對第一階段的任務做進一步的評估,了解大部分的災民目前的心理狀態,並對目前還有嚴重、明顯心理創傷的災民實施以個案處理為主的第二階段工作,幫助他們也能如一般人一樣儘快恢復心理的平安。至於學童心理評估部份,也同樣需要關注,長期追蹤九二一地震對他們的影響。

2.彙整使用在九二一地震的相關媒體

筆者手邊留有十八張輔導組學生設計的學習單,且輔導組師生在救災工作告一段落後已在課堂上就每一張學習單的目標、內容、適用性加以檢討。但是筆者還是非常期望有關單位能彙整更多實務工作者開發出來的媒體設計,分門別類說明每一種媒體的目標、使用方式、適用的年齡。這對國人累積危機處理的經驗將有莫大的幫助

3.以災區狀況為優先考量,保持彈性的工作態度。

十月二十日原先安排到太平市的光隆國小,但接獲國軍當天要協助拆除教室,遂臨時與安排十月二十七的大里市益民國小協商調換心理重建的時間。埔里鎮的埔里國小當初也只能以僅存的簡陋禮堂聚集全校老師來聽心理重建的演講。南投市的營盤國小更是讓全校老師擠在堆滿了從各教室搶救出來的器材的禮堂,用著佈滿厚厚灰塵的麥克風進行心理重建。

    許多的突發狀況終究還是在進入災區學校前細心的連絡下依舊發生,災區學校的師長難免懷著愧疚的心情道歉「準備不周」,甚至堅持要幫輔導組師生準備茶水與點心,聊表敬意。不是準備不周,乃迫於因陋就簡的環境,破損堪用的器材不足於托襯外界的協助與幫忙,而引申的無奈與感傷吧!

災後的一兩個月內,災區狀況瞬息萬變,隨時口傳什麼時候學校復課,又隨時聽到延後復課的消息,連本校四年級學生在「教育實習」課進入災區國小能做些什麼,誰都說不準。故,體諒災區學校不可預見的突發狀況之苦,以及以彈性的態度來面對救災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