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心靈重建團體之形成與介入策略-以兒童藝術治療為例

台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助理研究員 賴念華


壹、   前言

 

    「九二一」燃起了台灣助人工作者的動力,筆者災後投入台北東星大樓受災戶所安置的凱悅飯店駐站服務一個月,當時有許多的體會與學習。十月底台師大心輔所也被委命承接教育部北區心理復健的負責規畫執行機構;計畫中預期快速培訓一群學校輔導老師、大學義工來作為災後生力軍,以協助進駐北區寄讀生的災後心理調適,其中藝術治療種子教師的成軍,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成為多項計畫中的一環(筆者即是該計畫的負責人之一,負責培訓15位國中小輔導教師參與此計畫的執行)。

    訓練結束後,期待老師們實際參與災後心靈復健工作,因此規畫為期半年之督導時間來協助工作的進行。當時只能與極少數的寄讀生有接觸的機會,主要是大部份寄讀生都選擇返回災區就學,因此我們開始思考如何能學以致用,並深入其境去實習,發揮人飢己飢的精神,將此助人的資源得以在需要的地區發揮。基此共識,我們徵得台師大金所長同意後,大膽成軍進入中部災區,決定以一種另類的工作模式與災區小學生做每月一次全天、為期半年的藝術治療團體方案。

    本文將以時間序的方式,由團體的形成及介入策略中所發生的重要事件來做描述,目前本團體仍持續進行中,故此筆者僅以實務工作者角色,將現象場中主觀的感受撰文描述以分享諸位。

 

貳、   團體形成與介入過程之描述

 

    選定災區學校時,以藝術治療種子教師其中一位成員之家人所服務的全倒學校(6個班級,學生人數近100人,「九二一」有一名學生罹難)作為團體介入對象,而團體目標是期待協助孩子面對災後悲傷失落經驗,並免除災後之心理恐懼,以適應日後生活。雖目標明確,我們在整個團體過程中抱著「且走且戰」的精神,保持最大的彈性、以便隨時調整方案。進行過程依序描述如下(筆者前兩次經種子教師描述得知團體過程並提供督導,之後直接前往災區學校協助團體進行,過程描述將以高年級團體為主軸):

一、連絡中部災區學校發現:

1.學校對於外來協助團體的反應:由於災後外來團體過渡頻繁,成為校方教師沈重負擔,除了需上課且假日亦需到校協助接待,但又礙於拒絕別人的好意,為此深感困擾。

2.學校老師、家長對「治療」二字的反感:覺得「九二一」之後僅是驚嚇,又無問題何需治療。

3.災區教師疲於奔命的現象:教師本身就是受災者需要被協助,卻因教師角色而需延緩自我需求,包括:休息、飽受驚嚇、家園重建、學校重建、接待外來團體等。

4.災區家長忙於生活重建,期待有人照顧孩子,也期待孩子能盡快回入正軌學習生活,以便褪去「九二一」陰影。

    因應策略及發現:

1.    以不增加對方學校負擔為原則:自行印發活動單張郵寄南下發放,自行開車採當天來回以減少住宿困擾,提供學生午餐便當及所有材料、道具,先行製作學生名牌、簽到表、記錄方案、活動內容,並請校方委派一名老師協助開門及緊急事件總連絡人(子女皆參加本團體)。

2.    以「假日生活營」為名,藝術治療活動方案為內容,製作單張徵求家長同意,並請校方依學生災後情形,協助篩選成員30名將之分為二個團體。

3.    籌措經費:由於此活動為臨時動議,未及在初始計畫中編列預算,因此由種子教師自籌經費募集款項。

4.    生活營活動時間:早上8:30報到,9:009:30全體學生團體活動時間,9:30--12:00上午小團體活動時間;12:0013:00休息,老師學生共進午餐:13:00--至15:30下午小團體活動時間。

5.    排出半年的工作、督導時間表,徵求願意參與之教師,採輪戰接力的方式完成,亦即至少有一位老師需連續兩次前往,以便介紹新加入的老師給學生認識。每次有五位老師同時南下,每個團體由兩位教師負責(leader and co-leader),另一名教師負責開車、總管當日雜務等。

6.    團體後leader製作個案記錄,方便交接及日後轉介之用。

二、第一次團體重要事件:

1.因報名人數超出團體預期員額(報名46名,錄取30名),未被選上之學生到校觀望、團體外徘徊。

2.校園全倒,許多東西散落四方,擔心學生安全問題,老師感到焦慮因而容易落入管訓的 角色。

3.團體中若有學生提及「地震」、「死亡」議題,立刻會被制止。

4.團體狀況頻繁產生交接困難,同時發現若leader每次都變動,日後恐將難與成員建立穩固的關係。

    因應策略及發現:

1. 為避免造成學生再次失落經驗,決定增加一個團體,將原先報名未錄取之學生納入。

2.期待每個團體能有固定的leader,因此納入4位輔大心復系大四修過藝術治療課程學生加入協助。

三、第二次團體重要事件

1.新設立團體開始運作,前往災區老師需增多,但卻有人臨時有事告假,團體立即呈現危機。

    因應策略及發現:

1. 邀請學生加入,其男友協助開車,適時解決困難。

四、第三次團體重要事件

1. 從「彩繪新校園與我的家」活動中,發現地震過後孩子的現象:

a.地上裂縫的敏感與聯想。

b.期待新教室在一樓以便快速逃生。

c.圖畫中墳墓、死人、擺屍體的地方(林務局)、銅像都成為主題。

d.凸顯因地震而做了改變的景色(橋斷了、路垮了、土石流衝壞了梨園)。

e.孩子在畫中表達期待都是錢、提款機(地震後家中經濟受到影響)。

f.圖中呈現許多孩子對死亡的聯想,孩子含著眼淚開始提及同學因地震而死亡的訊息以及對死者的想念。

g.孩子藉由作品描述地震當天被搖醒後,全家人坐在門口等天亮的恐懼與害怕。

2.瞭解孩子對死亡的看法:孩子對死亡的印象源自於大人、過去在故事影片中所聽到的描述的、電視上的轉播,因此對死亡的鬼魂充滿恐懼、害怕。有部份的孩子會制止同學談論死亡的訊息,但有部份孩子會說:「和xx老師說沒關係。」

3. 在「心情指數捏麵團」活動中發現:

a.孩子的生氣大部份都與地震有關。

b.藉由搥打麵糰表達內在情緒:孩子談論與捏麵糰的相似經驗(包水餃、做包子、洗衣服),表達珍惜與家人相處的經驗,尤其災後爸媽忙碌,覺自己要更乖、儘可能幫忙家事。孩子的情緒透過捶麵糰來宣洩、表達對地震的憤怒(家中的房子倒了、爸媽工作沒了、家中沒錢、有很多人死了),也表達對土石流感到害怕,不知到會再發生什麼?搥打聲音很大,之後孩子覺得可以把惡魔打扁很舒服。除此也引導孩子回憶自己過去面對生氣的處理方式例如:打球、大吼、告訴別人等。

c.孩子在可控制的麵糰上工作感到心安:孩子用麵糰加上廣告顏料變成彩色麵糰,隨意捏出自己想做的東西,孩子們創作過程興奮,且不時表達「我捏..我捏..看你能怎麼辦?」孩子似乎在經驗一種可控制的感覺。 

    因應策略及發現:

1.災後有同學罹難,但孩子沒有正式機會談論對此失落事件的看法、感受,因此決定於於下次團體時間處理孩子們災後的失落經驗。

五、第四次團體重要事件

1.                            孩子有回憶死者的需求:邀請同學回憶死亡同學的在生前的點點滴滴(成員建議除追悼921罹難同學外,另加一位前年暑假在河中溺斃的同學)

  a.對罹難同學的印象:很慷慨、很愛搞笑、喜歡打球、會幫助別人、很有義氣(孩子提到這些特質時,leader邀請孩子回憶自己曾經與死者交往過程中出現這個特質的一段小故事),分享時有孩子開始哭了。

  b.孩子也提到自己會想念同學的時間,例如:經過同學家附近、上課很無聊時、打球的時候、

2.                            以圖畫畫出想送給死者的禮物或寫出想說的話:因死去的原因不同孩子所送的禮物也有差別,而game boy、computer是共同的禮物,大多數孩子送出的禮物這兩樣為其中一部份。孩子分別得到的禮物如下:

  a.九二一罹難同學:堅固的房子、game boy、computer、球鞋、籃球、棒球、麥當勞餐飲、刀子、手槍(被閻羅王、小鬼欺負時可以有武器抵擋,以免同學受苦)。

 b.游泳池、游泳圈、game boy、computer。

3.                            製作兩張空椅,分別以顏色來象徵同學(a金黃色代表開朗b藍色代表自由自在像水一樣),邀請同學一一到空椅前將禮物(作品)送給死者每個同學都非常的正式且莊重的心情告訴死者自己所送的禮物,並說出心中想說的話及祝福。

4.                            孩子最後圍圈圈唱「當我們同在一起」、「朋友」歌祝福在天上的孩子們。孩子一邊唱一邊含、留著淚水,態度莊嚴肅目。之後孩子提出一個疑問「這樣他們收得到我們送的禮物嗎?」,我們決定圖畫拍照後,拿到操場燒給死去的同學。

5.                            以中國傳統民俗的方式將禮物燒給死者,同學圍著火圈燒並唱歌默禱。孩子之後似乎安心了。

6.                            孩子在整個過程中,專注、安靜、同時以非常敬虔的態度來回憶死去的同學。

7.                            團體事件:孩子中午午休時間觸犯了學校的禁地,回到團體焦慮、害怕被處罰,因而整個團體籠罩在擔心、焦慮中,團體中有的成員建議不要談一切事情就會消失了、女生堅持不行,一定得想辦法、當成員無法想出解決策略時就開始彼此指責,其中有一同學保證絕不會出賣其他人、其他成員信任他。

 

    最後leader花了一個鐘頭讓孩子討論、沈澱,最後他們決定要全部同學一起去道歉,並練習道歉的方式,及應注意事項,最後付諸行動,終於告一段落。

 

8.  「優點轟炸」活動中的發現:以傳球的方式來決定送卡片的對象,並告訴對方我欣賞你的是.,孩子從陌生、羞澀的表達到最後期待可以繼續(總共作了三輪),過程中孩子越來越投入,他們期待被讚賞,尤其是來自leader。最後孩子期待下一次三位老師可以送每個孩子各一張卡片,給他們最真實的回饋。

因應策略及發現:

1.  孩子從中開始與leader建立一份生命共同體的經驗,孩子釋放這份焦慮之後方可進入到下午團體的主題。

2.  團體結束後,孩子不願回家,留在學校看我們收拾東西,最後邀請老師帶他們跑操場,有些孩子偷偷塞了卡片給老師,不外乎是表達喜歡,留下他們的電話及住址,也問我們整個活動結束後,會再來看他們嗎?

 

    孩子依依不捨之情已經開始出現,這提醒我們要開始預備作團體結束的預告,作與孩子分離的準備。

 

六、第五次團體重要事件

1.救災支援未整合,出現「搶個案」的現象:總統大選結束,許多基金會都開始邀約災區小朋友辦活動,團體當日有三個團體要辦活動,經學校協商後先行讓xx基金會帶學生北上做兩天一夜的郊遊(基金會認養災區學童,每月發放補助金,若無法參加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後續權益)。學校再次來電告知已經有15位學生到台北,是否考慮暫停團體,以便讓其他學生可以練習跳舞,以預備下週星雲大師、教育部長前往該校剪綵破土時表演。

2.當天抵達時,學生尚未北上,孩子天真的告知怎辦他們要缺席,部份學生對自己無法全勤感到焦慮。

3.團體中邀請孩子將921當天、一星期後,一個月後、二個月後.一直到五月(每一個時段一張全開圖畫紙),他們將自己的心情分別用色彩、圖像集體畫在壁報紙上,並且為每張圖畫紙說故事。以下是孩子表達的故事內容摘要:

a.921當天:晚上突然停電,開始一直搖晃地震,有個女生在求救,地球都暗暗的,街上都黑黑的,很多人在呼救。有少女在哭,不知去哪裡?站起來撞到頭,後來有人來救。有人被壓幾秒,但感覺很久,聽到碰、碰、碰的聲音,原來有人跌倒了。有個人是守望相助的,我也看到很多人不知往哪裡去。下面有個小偷正要去偷東西。害怕家人離開,因而不太敢出去,尤其會特別擔心留在家中的人。小朋友指責建商偷工減料,害死很多人,要真材實料才對。

b.921之後第一個星期都是黑暗的沒有燈,只有手電筒所以有一點點亮光。很多人滴下眼淚,因為家庭破碎,也有人很多親戚去世,很傷心。怕地震再來,心情緊張。921之後很多棺材跑出來;地震之後,棺材都打開了。沒有水要在家前用古井水洗澡,怕被人偷看,所以很緊張。有很多人送下來的愛心。

c.10月份:心情慢慢恢復了,較不害怕了,開始漸漸快樂。把地震忘掉,但仍然有人提醒。要開始上學,變開心,來學校無憂無慮比較不害怕,心裡面是有點怕又有點不怕。有些人有電視看心情好,有些人電視摔壞了不能看很生氣。

d.11月份:有一個大太陽,心情慢慢恢復,但仍然有些人很不高興。下個月要辦生活營,有些人很高興,因為被選上。喜歡很多人來辦活動,高興又可以聊天。家裡的人安全,很溫馨的感覺。

       e.12月份:開心了所以會搞怪,把前幾個月的事情忘了,外面來的人給愛心,心情漸漸開朗,聖誕節來了有禮物拿。忘記痛苦所以很高興。

f.1月份:快要過年有紅包所以開心,雖然還沒過年,但有人先發紅包,很期待拿壓歲錢。吃到蛋糕,頭髮都豎起來,很高興,路邊小花開得很漂亮。

g.2月份:寒假除了去兒童樂園、過年去阿媽家玩,很開心。過年,紅包少很生氣,紅包多很高興。漸漸要夏天了,暖暖的風吹來很舒服。

       h.3~4月份:剛開學,發新課本有功課壓力,不開心。還有一些地震,又被嚇一次,有點害怕。很生氣,老師一直囉唆囉唆,還被打。已經跟老師反應所以不用罰寫,改成去操場跑步,3、4月常下雨所以蝸牛會跑出來。

       i.5月份:蜜蜂在吸花蜜,車子過山洞,去畢業旅行,100%沒有地震,心情高興。想起以前辦活動的人,相處很多天,很珍惜,尤其五月是最後一次生活營,想送老師花。

       J.6月份:想到畢業旅行很開心,但要畢業又很難過,畢業當天天空是藍的,有些快樂,有些難過。有些在校生嘛!畢業後不知做什麼所以一片空白。

4.學生分享自己未能北上參與旅遊活動的心情:

      a.不想去台北,天氣熱、空氣很不好。

      b.我到外面去會睡不著。

c.我不知台北的房子堅固嗎?如果地震是否會被壓死。

d.我怕地震再來,我想留在爸爸媽媽身邊。

e.我希望跟自己的家人在一起,或一起出去玩。

    因應策略及發現:

1.權威角色的協商:主動與該校校長聯絡瞭解學生練舞時間談及學生狀態,若僅半天,另半天依舊進行團體,讓校方知道我們何以要如此重視與在乎。

2.團體活動也因此特殊性而做修改,期望瞭解留下來學生的感受,另方面也聊解學生在此過程中是如何看待受災的自己,以及他們心目中別人是如何看他們的。

3.孩子的分享打破我們原有的假設,災後孩子不想與父母分開,同時特別擔心家人的安全。

4.對於校方要孩子表演,孩子多表反感,同時希望大官不要來,免得他們要一直練習。

5.   見到學校的無奈,期望能為新校舍爭取更多的經費而四處奔波的辛苦,校方期待自己能善盡地主之誼,而似乎忘卻災後重建過程的辛苦。

 

參、   結語

 

    由於本團體仍持續進行中,僅先將主觀描述呈現,事後筆者將試圖將資料彙整後再重新回顧此團體歷程的得失。在工作過程中自己有許多的體會與學習,發現自己若不深入其境又如何貼近他們的需要,縱使我們已經試圖貼近也不代表完全瞭解,過程中我真的擁有更多的尊重、彈性、自由、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