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眼淚的悲傷者

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 吳秀碧

在一幕視新聞中,被搶救的孩子從瓦磚中抬了出來,大而空洞的眼神或已被安置的孤兒,面對電視攝影機羞澀的微笑,都讓一般人以為孩子不知愁著,不了解喪親之痛或以為孩子很勇敢沒有悲傷。

有些失去親人的青少年回到學校,熱心的老師便立即找學生來輔導,結果一小時有50分鐘都是校長或老師在安慰和勸告。而青少年也禮貌微笑表示接受安慰自己沒什麼要說的。校長和老師可能認為安慰有效是可以解決其悲傷情緒或以為孩子沒有想像中悲傷。的確學生返校後校長和老師有必要關切地立即找失親的學生來談話,可以讓學生感受學校人員的關心,並且有利於給予心理支持,然而孩子的悲傷,不會因此解決了,而是才要開始。目前他們最擔心的可能是受傷的家人,自己未來的生活、經濟、安頓等問題。

這次災難中喪親的兒童和青少年,多數自己同時也是劫後餘生者,可能同時兼有受到巨大驚嚇的創傷和實際失去親人的悲傷兩種問題。預期短期內仍處於極度震驚,欠缺現實感,不敢相信自己的親人真的已離自己而去,永遠不會再回來,因此悲傷的情緒尚未反應出來,加上兒童和青少年的哀痛親人死亡的悲傷方式與成人不同。因此,他們的悲傷容易被忽略了,被認為很勇敢,不悲傷。建議學校和安置機構須立即安排特定教師或專人提供對失親兒童和青少年的人理支持,這是和孩子建立協助關懷的重要關鍵時刻,錯過了時機,待孩子開始產生社會退縮時,便很難以接觸。同時,找心理人員諮詢協助孩子的方法。孩子未來可能需要專業人員的協助,但不一定要急於一時。如果需要立即接受專業心理諧商處理的案例,在諮詢中,專業人員也一定會指出,並採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