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中、後協助災民之基本原則
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廖本富編繹
大多數的小孩和成人的災害倖存者,包括救援人員或重建工作者都會普遍經驗到以下的壓力反應, 可能數日或數星期之久,如: 1. 情感反應:震驚、恐懼、悲傷、憤怒、罪惡感、羞愧、無助感、無望感、感覺麻木、感覺空虛、 沒有能力體會興趣、快樂或者愛。 2. 認知反應:混亂、失序、無法下決定、擔憂、注意力之維持時間變短,專注困難、記憶喪失,災 難的記憶揮之不去、自我責備。 3. 生理反應:緊繃、疲勞、失眠、躁動、身體上的疼痛、容易被驚嚇、心跳加快、反胃、食欲或性 慾的改變。 4. 人際反應:不信任、衝突、退縮、工作或學校上適應困難、易怒、喪失親密、過度控制、感覺被 拒絕或被拋棄。 研究顯示約有三分之一的生還者在後續生活中會有嚴重的壓力適應的症候現象,即創傷後壓力疾患 (PTSD),如: 1. 解離(Dissociation):如自我感消失(depersonalization)、現實感消失(derealization)、漫遊 症(fugue)、失憶症(amnesia)。 2. 不能自制的災難經驗重現:如恐懼的記憶、惡夢或閃現(flashbacks)。 3. 極端的情感麻木或者極力想去避免令人困擾的記憶出現。 4. 過度亢奮(Hyperarousal):如恐慌發作(panicattacks)、暴怒、極端不安、強烈的躁動(agitation)。 5. 嚴重的焦慮:如過多且無力的焦慮,極端的無望、強迫性行為或想法。 6. 嚴重的憂鬱:喪失感覺正面情緒如希望、快樂、樂趣的能力,感覺沒有價值等。 就災害的因素而言,以下幾種特別可能讓不管是直接經驗或是間接目擊的生還者承受更高的、更嚴重 的壓力症候和PTSD的風險。 1. 具有威脅生命或傷害身體的危險(尤其對小孩)。 2. 暴露於可怕死亡、身體傷害或者屍體的情景。 3. 極端的自然環境或人為的暴力或毀滅。 4. 失去家園、重要財產、鄰居或者社區。 5. 失去親近的關係的支持連繫。 6. 情感上需求的不足(如救援、照護人員來遲或冷漠)。 7. 極端疲勞、暴露於天氣中無遮蔽,饑餓、睡眠被剝奪。 8. 過度、長時間持續於危險、失落、情緒或生理勞累中。 9. 暴露在毒性的污染環境中(如瓦斯、臭煙、臭氣、化學物質、輻射線中)。 同時研究顯示以下一些個人因素,使生還者容易成為PTSD的高危險群,如: 1. 曾經暴露於其他創傷(如意外、虐待、攻擊、戰爭、拯救工作)。 2. 患有慢性的醫學上疾病或者心理學上的精神疾患。 3. 長時間的貧困、無家可歸、失業或者被歧視。 4. 近來的或者隨後的主要的生命壓力源或情緒的緊繃(如單親扶養、剛離婚)。 我們想幫助災害生還者、家庭和救災人員需要具有以下知能: 1. 首先是組織一個工作小組。你必須成為合作團隊的成員之一,經由互相尊敬和合作,在身處團體一致 行動的位置中互相連結,彼此提供基本的照顧和安撫如同照顧生還者或救難者一般。單打獨鬥,不僅 助人功效不好,而且容易折損,甚至無人幫助你渡過代替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 2. 第二,以同是「大地的子民、災難的孤子」來接觸生還者或救難者,傾聽卻不隨意給建議,關懷他們 過的如何?問他們你能為他們做些什麼?協助他們在飲食、居住、日常用品上可以生活舒適。絕不宜 同情或指責災民。 3. 第三,藉由使生還者「說出他們的(適應性)故事」來幫助他們自然的去除危機,如:「你曾經經歷過 任何這一類的事情嗎?你是如何走過來的?」「有哪些人是我能幫助你去接觸、連絡的嗎?」「事情發 生之後,你記得什麼事情最多?」「當事情發生後,你在哪裡?你做什麼?」「接著幾小時或未來幾天 ,你最想做那三件事情?」 4. 第四,詳細、小心評估危險因子與壓力症狀,並加以判定是否需要進一步照顧,同時設確定好轉介人 員或機構。一般而言,你可以上述創傷後壓力異常,災民曝露於災難的,個人危險因子等的項目、程 度來檢核勾選,符合的情況越多,表示該災民越屬於高危險群,越需要往後的心理諮商等服務。 災難所在地的心理衛生機構的一般目標在於以下重點: 1. 保護(PROTECT):幫助保存生還者與救難者的安全、隱私、健康和自尊。 2. 導引(DIRECT):讓人們得到歸屬,幫助他們組織、設定優先情形和計劃。 3. 連絡(CONNECT):幫助人們和家庭、同儕、有關資源取得溝通連繫。 4. 檢測(DETECT):針對災民高危險或嚴重的問題上做篩選、分類和提供危機處理。 5. 選擇(SELECT):轉介安置人們到健康、宗教、心理、社會、財務等服務機構。 6. 確認(VALIDATE):使用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機會,「確認」或「認可」災民所有行動反應、關心、因應 方式、未來目標都是(正)常態的和有價值的。 資料來源:www.dartmouth.edu\trauma\Helping_Survivors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