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震災中喪偶喪親者,在身心方面的主要問題包括有多重 的疾病(如年長者原有的高血壓、心臟病、關節痛、視聽能
力降低)、心理感到失落、不受尊重和經濟困難等。在溝通
時,親友及醫生要有充足的同情心及耐心,傾聽患者的心聲
,給予患者既往努力的肯定,支持其積極生活的信心和意志
力,動用家庭及社區資源,給予經濟、醫療及心理的支持或
必要的抗憂鬱劑,預防其自殺的發生。
況且,與震災罹難的家屬溝通時,應充分表達同情心及正向
的態度,以中性的立場為病人謀求最佳的處置。親友及醫生
所要做的是,減輕患者身體的痛苦以及給予心理上的支援。
後者採誘發病人積極的生存動機,將十分有效,如:「你不
是很愛你的家人嗎?但像你現在那麼頹喪,在天之靈的家人
一定比你還難過!」
震災罹難家屬病人可能主訴多種系統及器官的症狀,可以說
從頭到腳都不舒適,但這些症狀通常都很含糊,如頭暈、倦
怠、痠痛等,有時也抱怨食慾不振、活不下去等等。最令醫
師有挫折感的是,這類病人也抱怨醫師的治療無效而新症狀
不斷,這常令醫生感到無從下手,也較不耐煩去傾聽他們的
長篇抱怨。這些人常有焦慮及不滿的心理,家破人亡後,又
缺乏家庭及社會的資源,因此臨床醫師在溝通時,需瞭解其
真正問題並不在於所抱怨的項目上,而是喪親事件加上資源
不足,所導致的調適不良結果,故應從這分面著手治療。因
此,必要時可給予抗焦慮劑,並且組成醫療團隊,包括醫師
、護士、心理分析師、社工人員的細心照顧和傾聽其內心深
沈的悲慟。
事實上,配偶或親人死亡,常引起一連串矛盾不安的情緒反
應,這些反應是自然且必然有的過程。親友需瞭解其悲慟反
應,並且在病人有不正常的悲慟反應時,適時的給予輔導,
幫助病人度過這一段悲慟期,
通常喪失至親會有下列幾種反應:
- 慟哭
遺族常有大聲慟哭的衝動。但常常會因社會習俗的束縛而壓
抑下來。
- 憤怒
在頓失寶貴的親人,未來的希望也隨之幻滅後才會有憤怒的
反應。這種憤怒反應如果被轉移成壓抑,則會引起一些嚴重
的問題。如果轉移到自己,會產生自責和罪惡感。如果把憤
怒轉移到家人身上,而家人又不能體諒的話,常會使病人和
家人的關係拉遠,而更覺得孤立無緣。有時憤怒會轉移到醫
護人員身上,例如怪罪太晚急救或照顧疏忽。如果能正確認
識這種反應,予以適當發洩或有人一起分擔,憤怒會逐漸消
失。
- 傷痛
當有人表示同情,或提到會引起記憶的事情時,遺族常會悲
從中來。它通常持續幾分鐘到一個小時,一天可以發生好幾
次,一般容易發生在前一、二個禮拜。
- 激動
它是一方面想去尋覓死者,一方面又怕觸景傷情,而構成潛
意識的衝突所造成的。失落的感覺,促使遺族去找一些能讓
他們懷念死者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又勾起了他們的悲痛,使
他們想去避開這些會引起記憶的東西,如此惡性循環,常會
使病人不能安靜下來,也不能做一些有建設性的事情。
- 焦慮
焦慮來自不安全感,當生活上每件事情都井然有序,而生活
事件可以預期它的結果時,人們會有安全感。但親人死亡後
,日常的活動被擾亂了,在還沒建立新的次序之前,便常有
不安全感。
- 憂鬱與絕望
喪禮的舉行,處理死者遺物,或去管理留下來的事業,都有
助於讓遺族瞭解到死者已經離去的事實。在經歷了急性悲慟
期後,接著便會有憂鬱的反應。包括冷漠,這時病人對日常
的活動都感到沒興趣,也會有退縮的現象。每天重複同樣的
生活,在這時候,安慰通常沒有幫助,需要耐心等待到病人
有恢復的跡象,這也許要花好幾個月。
怎樣幫助罹難家屬接受適時克服傷痛
- 最好的方法是和病人談談死亡這件事。包括在哪裡發生
的、地震是如何發生的?有些人必須複談及這些事,才能認
知到死亡已經發生,且幫助病人去辨認並適當表達自己的情
緒。
- 幫助病人在沒有死者的情形下重新生活:我們可以採取
問題解決的方式,依病人生活調適的困難,依序幫忙解決。
一般而言,在急性悲慟期,生活上的改變不宜太大,讓他們
漸漸的走出震災陰影。
- 幫助病人從死者身上轉移感情寄託:主要原則是及時鼓
勵病人獨立起來。尤其是伴侶死亡的案例,常常認為沒有人
可以取代死者的地位,這種情形都需要諮詢者的幫忙開導,
讓他們對生活重拾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