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方案內容主要整合美國「一般人在危機狀況的諮商計畫」(COPE,Counseling Ordinary
People in Emergency) 中的學校處理方案,及「危機事件壓力會報」(CISD,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的模式,略做修改而來。主要適用於八歲至十二歲兒童。
建議使用於班級活動或以六至十人的小團體進行皆可。
*時間:約兩小時
* 材料:足夠的彩色筆、以及每位學生發給四張A3白紙
(一) 介紹階段(15分鐘)
一、 介紹團體帶領人、輔助人員
二、 說明團體的目的及過程的簡述
三、 建立基本規則
- 強調保密性
- 自主發言的權利
- 團體不中斷
- 臨時離席的處理
四、 活動
- 發給學生每人四張紙及提供足夠的彩色筆
- 塗鴉:引發學生回憶早年塗鴉的經驗,例如他們曾經畫過什麼,
曾經在哪裡塗鴉等。注意的是需要用幽默的方式,來帶領整組圖
畫故事的分享,而且不管故事的結局如何,我們都應體認孩子的
意圖都是好的,且沒有對或錯的評價。
- 兩兩交換分享:可請兩、三位於大團體中分享
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在這個活動裡,以隨意的標記、塗鴉、線條的亂寫亂畫、
等來作表達。儘量引發學生的動機,鼓勵他們多思考,再進行創作練習。
(二) 事實階段:建立場景,請成員描述在地震中所聽到、看到、嗅到及所做的事(10分鐘)
活動:進行需有更多控制的線條創作
- 請成員選一個代表心情難過的顏色,並用這個顏色畫一條線
- 再來,選一個代表疑惑心情的顏色,並用這個顏色畫一條線
- 繼續用此顏色畫一調代表害怕的線
- 用此顏色畫一條想幫助其他線條的線
- 學生可以繼續選擇不同的顏色,畫出不同的線條;例如嘰嘰喳喳
的、吵鬧的、生氣的、害怕的、代表不愉快的一天、或是感覺很
棒的線條,也可以是同情的、友愛的等各種不同的線條。
- 讓學生小組分享他們不同的線條創作。
(三) 思考階段:要求成員去思考對此不尋常事件他們的想法是什麼(10分鐘)
活動:協助孩子發展出一個形狀,這樣做能產生更多的想法、更多的意
義,並且能發展出一個故事或是形成一個影像。
讓孩子畫出以下四個形狀,並且選擇顏色來繪圖
- 一個沒有經歷過地震或是災難的形狀。
- 一個已經經歷過了地震或是災難的形狀。
- 一個像是在地震或災難後幫助重建的形狀。
- 一個為下一個可能的地震或災難預作準備的形狀。
- 讓學生小組分享他們不同的形狀創作。
(四) 反應階段:分享在當時事後與現在的相關感受(10分鐘)
活動:
指導學生採一個較舒服的姿勢,閉上他們的眼睛並放鬆,接著注意自己的
呼吸,並且讓他們心理感受到非常平靜;當大家都處在平靜的時候,指導
者說:「當我講到地震(或是災難)時,你的心中想到什麼?」在這時候學
生仍然是安靜。領導員可以繼續緩慢鋪陳背景:「在地震發生的晚上,你人
在哪兒?跟誰在一起?你那時候在做什麼?你是怎麼知道發生地震了?然
後呢?你接下來做了哪些事?看見了什麼?聽見了什麼?聞到了什麼?你
當時有什麼感覺?身體的感覺是什麼?心裡的感覺是什麼?腦袋的感覺是
什麼?想法又是什麼?」請學生張開眼睛,想像自己在地震經驗中,最鮮
明的一幕畫面。
(五) 症狀階段:將事件的衝擊帶到個人層面後,體驗出個人得事件衝擊的反應,對事發當時(或許一直持續)體驗到的經驗整理(含生理、情緒、認知或行為的症狀)(20分鐘)
活動:
用最後一張紙,引導學生畫出他們對於地震或災難事件等鮮明的視覺記憶;
讓他們想幾分鐘之後,開始著手進行,若你覺得適當的話,可以提醒學生
把自己也畫進圖畫中。
(六) 教導階段(30分鐘)
活動:
在完成圖畫後,學生分成小組去彼此分享他們的圖畫,並討論他們的經驗;
小組進行之後再回到課堂上由領導者做帶領分享,請學生自願分享。。
團體共同教學:
領導者於班級中,教導學生有關地震災後的常見兒童行為反應與心理問題。
並建議兒童可用的因應壓力的對策。
(七) 再進入階段:回答解決任何尚未瞭解的問題,提供再保證,建立行動計畫(15分鐘)
活動:
引導學生畫出對可能再發生的地震或災難所做的準備,這一張畫作可以
展示在教室的牆上,也可以讓孩子帶回家。
◎ 分享圖畫過程的注意事項
- 引導能保持事實的討論:由圖畫的反應和特殊的問題更能有助於兒童
談論他們的故事。
- 若是兒童不知該怎麼表達,可針對圖畫問特定的問題來作引導。
- 不要問「為什麼?」,而要問「是什麼?」或是「在哪裡?」等問題。
- 避免判斷或評價兒童的圖畫作品。
- 對於話太多的小孩,作適度的設限。
- 當兒童陳述他們的感受時,最有價值的回饋是感受的反映與確實的回
應等。
- 增強每一位兒童的獨特反應。
- 結束方式和促使孩子擁有能力感是相當重要的。
辨識處於危機中的兒童
在課堂或是團體活動進行中,創傷或災難後的兒童可能會有如下的特殊反應,以下提供辨識的幾個徵兆,及大略可提供的協助:
- 退縮或沉默: 看起來垂頭喪氣、挫敗、缺乏目光的接觸、或是在人際上變
得較疏離。
*能提供的協助:尊重孩子保持沉默的需求,考慮「目視」在不同文化中的差異,試著找出可介入的點。你可以告訴孩子,當他們頭低低的時候,你所注意到、感受到他的情緒是什麼,你也可以藉由其他的孩子對自我隔離的孩子有所互動。
- 表現出過於負責或是像小大人: 表現出照顧每一個人,無法碰觸或是討論
自己的感覺,對不必要的事表現過度擔心,或是表現得像一個鑰匙兒童般獨
立、堅強。
*能提供的協助:給孩子玩的機會,鼓勵他去參予遊戲;成人必須認清自己養育及照顧兒童的能力,詢問孩子自己能夠為他做些什麼?讓孩子在群體裡能認識自己的感受,也能體會別人的感受。
- 行為舉止上的超過:行為動作沒有焦點、不能安靜坐好,但必須曲辨是因為
精力過盛還是過動症狀所導致。
*能提供的協助:讓孩子能短暫的離開團體,例如到操場跑一跑等;在小組中給他工作做,也可以將孩子個別帶開,讓他獨自一人完成工作。
- 急躁或跳動:容易生氣、對別人對自己的意見過於在意、過分的神經質或是
容易哭泣
*能提供的協助:反映孩子的感受,示範並協助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兒童注意及了解到別人對他的行為舉止等焦慮反應,把這些感覺反映回團體中,容許孩子能夠哭泣,在哭泣平息後再進行問題的詢問。
- 過度的吸引別人注意:每次問問題都搶著舉手、持續的打斷或干擾別人,或
因為太多話、吵鬧而被登記名字在黑板上。
*能提供的協助:表明你了解他的熱切以及你願意聽他發言,但是告訴他聆聽別人說話的重要,終止兒童在過程中的干擾行為,注意及了解他在過程中的訊息吸收是重要的。
- 沒有變化的情感:出現不在意的態度,或是語調及音量平板無變化。
*能提供的協助:成人可用較有活力,但不適過度激昂的語調與孩子說話,要求孩子仍然參予團體的進行,做同樣的工作;告訴他們別人如何學著不去在意其他的事。
- 無法控制的行為:表現出絲毫不遵守規範,亦不尊重指導人員,或是有攻
擊行為的出現
*能提供的協助:設定清楚而具體的行為規範和實際的行為結果,跟著結果作改變和修正,且給孩子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