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因應目睹南亞強震災難新聞所帶來的心理衝擊
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 王智弘
南亞強震的災難新聞透過媒體的大量報導已引起許多台灣居民的嚴重關切,特別是對於經歷921大地震、SARS危機、桃芝風災等歷次地震、風災、水災等災難經驗的民眾,更會帶來許多心理衝擊,隨著傳播媒體的大量且重複的報導,人們心中的不安全感與恐懼也隨之增加,因災難感所帶來的心理壓力與焦慮也值得我們加以關切與因應。
由於南亞強震、海嘯所造成的重大災情是前所未見的,透過媒體報導的新聞內容與畫面真是令人怵目驚心,其可能引發台灣民眾心理底層害怕與恐懼的心情,在某種程度上則類似於921大地震期間或SARS期間所引發的心理壓力與焦慮,雖然921大地震與SARS危機而嚴重受創與造成人員傷亡的災區有其區域限制,但是對民眾造成的驚恐與衝擊卻是遍及全國。
後續的國外災情如911恐怖攻擊、土耳其大地震、南美風災或國內災情,如風災、水災、土石流等災害,都留下許多災難與傷痛的心理衝擊,人們除了口耳相傳之外,傳播媒體的反覆與大量播送訊息與畫面,對閱聽民眾的影響也有不斷加強放大的效果,特別是對許多台灣民眾而言,許多人即曾遭遇此等類似經驗,難免油然而生切身之痛,過去的心理創傷亦有可能重返心頭,觸景生情衍生困擾。
因此,如何在南亞強震災難新聞大量報導的環境中,能正常與安心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課題。雖然,關切災情發展或發揮人道關懷、伸出援手有其必要,但是,如何避免過度暴露在大量災難資訊的衝擊情境之中,以保有正常的作息與穩定的心情則是自我保護的重要原則。
而適時與週遭的親友、同事分享個人因目睹災難新聞而引發的想法與心情,對自己或別人都可能帶來好處與幫助,透過彼此的分享與支持,能夠讓我們心中感到較為舒坦,並且能夠帶來人情的溫暖與安全感。
若是民眾有非必要性的生活作息改變,則可能要警覺自己是否有陷入沮喪情緒漩渦中的危險,下述行為的表現可能是一種警訊:
1.
看太多媒體上有關南亞強震災難的新聞報導
2.
想太多有關南亞強震災難與過去災難經驗的事
3.
睡眠狀況不佳
4.
賴在床上不起來
5.
躲著別人
6.
不想出門
7.
感到焦慮或沮喪
8.
感到恐慌
9.
哭泣
10.
喝酒過量
11.
服藥過量
12.
缺乏耐性……..等等
而可能可以採取的因應之道則包括:
1.
找個自己喜愛的或信賴的人談談,不論是家人、朋友、神職人員或老師…等,誠實以對、坦露心胸求助、彼此互相支持,而且可不止談一次以上,不用害羞,想談的時候就可以找人談談。
2.
如果發現我們的所喜愛的人、朋友、同輩或同事的行為有所反常,要主動加以關切與詢問,找時間與他們談談,若不能立即談談,也要另外安排時間,在談完之後,應持續加以追蹤與關心,以確認其情況,如此可表達我們的關心,並可得到彼此的溫暖與安慰,有時甚至對方行為如常也加以關切,因為有時候人們會隱藏其個人沮喪的情緒。
3.
如果自己或認識的熟人已經出現相關的症狀一段時間,比如一週或兩週以上,則需要向精神科醫師、諮商或臨床心理師、社工師、精神護理人員、學校輔導教師……等助人專業人員求助,若自覺自己已無法因應時,助人專業人員將為您分析您的行為,並協助您找到處理問題的解決之道。
面對目睹南亞強震災難可能帶來的心理衝擊,雖不用過份憂慮,但也不可掉以輕心,無論在生理層面或心理層面,鼓勵自己與他人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與建議是極有必要的,除了個人要對相關的生理或心理問題加以了解與關切之外,也應讓家人或親友分享相關的訊息並注意其身心狀況,對未成年的青少年與兒童也不應例外,而當青少年與兒童有下述的異常行為時,應格外留意:
1.
睡眠太少或太多
2.
總是顯得疲倦
3.
守在家裡或躲著別人
4.
話說的少了
5.
表現任性或易怒
6.
與他人有較多的爭吵或打鬥
7.
在家中、學校或社區中發生行為問題
8.
吃的很多或較少
9.
悲傷或焦慮
10.
成績變差…等
對台灣民眾而言,921大地震與一連串的天災所帶來的傷痛或許尚未完全止息,美國911恐怖事件、經濟不景氣、伊拉克戰爭等一連串人禍,又接踵而至,再加上今年又陸續發生多起風災、水災、土石流等災難事件,因此目睹南亞強震災難的發生會不會引發民眾的心理創傷,值得我們關心,或許適時的諮商輔導服務與生命教育的提供是有必要的,特別是對經歷地震與風災的災區民眾與學童,更需要心理助人專業人員與學校輔導老師主動的加以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