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義工參與災後學校輔導工作可行性之評估

彰化師大輔諮系副教授 謝麗紅


靜宜大學兒童福利學系副教授 翁毓秀


    921震災發生後,全台受創嚴重,尤其是災區的民眾,面臨空前的巨變,身心均受到創傷,急需展開復健的工作。教育部立即發揮動員的力量成立了學生輔導支援中心,組成了北、中、南三區的心理重建/心理輔導的網絡,結合了學校和社區的專業輔導人員介入災區學校,從事災後心理復健的工作。在心理復健方面,雖有大批熱心的心理輔導人員投入災後心理輔導工作,但仍然顯得人手不足。因此,為整合全國輔導資源,以輔導與諮商相關科系的大學生或教育部推展八年的攜手計畫之成員進入校園,以大哥哥、大姊姊或同儕身份進入校園接近需要輔導的學生,協助其災後之身心適應,變成為一項重要的輔導措施。

    本文將以攜手義工參與921災後心理復健的經驗為基礎,以行前的專業訓練、執行方式與執行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等方面為依據提出可行性評估和具體建議。資料來源為教育部學生輔導支援中心、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的攜手計劃義工參與災後學校輔導工作之相關輔導經驗。

 

壹、   攜手義工的角色定位

 

    攜手義工是一群受過輔導知能訓練且接受督導的大學生,對於自願接受協助或需要協助的學生,提供傾聽、支持及經驗分享,透過個別、小團體輔導及班級輔導等方式,以協助學生因應災變所帶來的影響與困擾。亦即攜手義工基於助人熱誠及輔導能力所能及的範圍,提供受輔學生有關生活、學習、人際等方面必要的協助與陪伴,並發現、篩選心理創傷學生協助轉介安置。

 

貳、   攜手義工的行前訓練

 

攜手義工在參與災後學校輔導工作之前,均需接受行前訓練。以攜手成員原先接受的輔導知能訓練為基礎,輔以接觸災區個案的心理準備與建設,再加上「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與悲傷輔導、班級輔導、支持性團體輔導的訓練。

此次參與災後學校輔導工作的攜手義工,多為輔導與諮商相關科系的大二以上的大學生、研究生與教育部攜手計劃的義工,依其訓練背景、意願與能力所能勝任的輔導工作提供相關的協助。

 

參、   義工參與輔導工作的可行性

 

同儕、義工參與輔導是導因於學校輔導人員缺乏,因此接受短期訓練和半專業人員逐漸被運用。許多學者認為同儕輔導是因應專業諮商員短缺的彈性措施,其優點是可以根據輔導者與受輔導者之間同年齡層次及文化的相近似,及其生理、心理及行為的共通性等特點,建立同儕互助及建構專業諮商員與學生之間的橋樑,使需要幫助的學生獲得專業服務,同儕輔導者亦能因此獲得個人成長(王淑敏,民81;牛格正,民85;李泰山,民88)。

因此,攜手義工參與學校輔導工作,除了可以彌補專業輔導人力之不足,並具有與受輔者年齡、經驗背景及價值觀相近、較易為受輔者接受等有利條件。

 

 

肆、   攜手義工輔導實施對象、方式與內容

 

    攜手義工參與學校輔導工作的對象為國小、國中之寄讀學生、親屬受難的學生、受難學生之同學、受到驚嚇的學生、出現適應困擾的學生及失依的學生。而輔導的實施方式則如下所述:

1.個別輔導與定期關懷

    在個別輔導方面,個案除了學校老師轉介外,多由班級輔導或小團體過程中發掘而來,義工輔導員與被輔導學生接觸後,定期進行晤談或以電話與其保持聯繫,提供情感支持,注意其身心適應、行為發展,增進其調適能力。攜手義工不定期地與督導討論個案的發展情形,指導攜手義工如何進行個別輔導。一般個別諮商是由大四以上的學生擔任,因為大三以下學生在個別諮商方面的訓練較為不足,而大四學生個別諮商能力較能勝任。

2.班級輔導

    攜手義工可以配合班級導師,或兩位義工搭配一組,針對震災對學生所造成的立即衝擊與影響進行班級輔導,如:驚嚇、恐懼、害怕等情緒及對有受難同學的班級處理同學的悲傷、哀悼等情緒。長期發展而言,則可以利用班級輔導進行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等發展性的輔導。班級輔導方案均係在進行前設計內容與方式在實施,而且在每次班級輔導之後會召開檢討會,以檢討改進。班級輔導原則上由大三以上的學生擔任,且採二人一組的方式進行輔導課程,較能彼此支援與互補。

3.支持性小團體輔導

    透過小團體的方式,以分享、支持、關懷與回饋之情感支持為主,協助成員紓解情緒、壓力與困擾,增進其重新面對生活與適應的能力。小團體輔導的對象則以災後寄讀學生、失依或成為單親的學生為對象,針對不同的對象與問題設計合適的團體輔導方案,進行八到十次的團體聚會。有時則為較密集的方式進行團體,如為期一天的馬拉松式的團體。每次小團體輔導聚會之後,團體領導人和協同領導人接受專業督導,就團體技巧、團體設計內容、團體進行過程中所發生的問題和困難進行督導,使團體領導人和協同領導人不但有機會改善團體技巧,觀察自我,能自我成長外,更能引導之後的團體聚會應如何進行,團體領導人及協同領導人也能就他們認為團體中需要進一步協助的成員狀況提出來和督導討論。團體輔導通常限定以大四學生或研究生才能擔任團體領導者,與班級輔導一樣採二人一組搭配帶領團體,兼具相互支援與回饋的功能。

4.協助發現及篩選心理創傷學生或成員

    攜手義工與學生接觸過程中,依據受輔學生的身心反應及行為特徵,篩選需要進一步協助的學生,或其能力所不能及的學生,轉介給專業輔導人員。攜手義工可以透過督導過程與督導討論進一步確認後,安排轉介事宜。

 

伍、   攜手義工的督導與支持

 

攜手義工應定期接受專業督導以解決進行輔導時的困難,或定期進行志工支持團體,以提供專業與情緒支持。攜手義工在參與輔導過程中,每週都有督導針對義工在進行輔導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與專業成長部分進行督導,這部分有助於義工對輔導過程的掌握,對當事人的問題形成正確的假設與處理,並增進義工自我覺察的能力。由於輔導過程與受輔學生關係密切,影響深遠(尤其對失依或成為單親家庭的學生),督導特別提醒義工們留意避免造成感情轉移與反轉移的情形發生。

另一方面,由於攜手義工深入災區進行輔導及輔導的問題屬於災後心理重建,對義工本身的衝擊相當大,需要視情況給予義工精神及情緒上的支持,因此為義工成立支持團體,讓義工有機會彼此提供情感支持,相互打氣,經驗交流,可以避免對義工造成負向的影響,因而提高其投入助人工作的意願與能量。

 

 

陸、   攜手義工參與災後學校輔導工作之執行結果

 

這次學校需要大量的輔導人力投入學生災後心理復健工作,攜手義工加入參與學校輔導工作確實發揮了相當大的功能。這可以從學校老師、學生的回饋得知:

一、就老師而言:他們認為災後學校百廢待興,自己的家園亦受到重創,再加上本身輔導知能的不足,很難有餘力投注到學生的心理輔導層面,而攜手義工在這時適時地投入災後學校輔導的工作,無疑減輕學校老師許多負擔,可以即時協助受創學生生活、情緒、學習上的適應。

二、就受輔學生而言:他們認為攜手義工確實在這段時間扮演了很重要的陪伴角色,班級輔導活動活潑有趣又具教育性,個別輔導與小團體輔導則讓成員覺得自己並不孤單,有大哥哥大姊姊關心與協助他們因應災後的適應問題,有機會與同學討論自己的擔心與害怕,學習因應的方法。對寄讀學生而言,他們剛到一個新的環境,感到相當陌生與不習慣,參加攜手義工所帶領的寄讀生團體,讓他們分享寄讀的心情、討論寄讀所遭遇的問題與學習如何教快地適應新的環境,在團體中認識很多寄讀的同學,後來變成好朋友,因此比較不會覺得在寄讀學校很孤單、沒有朋友。

三、就攜手義工而言:攜手義工方面則覺得在災後學校心理復健工作上能貢獻自己的一份心力,是一件相當有意義的工作,覺得透過助人的過程與分享受輔學生的生命故事,自己也得到相當多的成長。

 

柒、   攜手義工參與災後學校輔導工作之執行困難

 

攜手義工參與災後學校輔導工作時的確曾遭遇過一些困難,茲分別敘述如下:

一、攜手義工與受災學校行政配合上與期待不同的困難:

       由於攜手義工們係在學學生,受災學校亦有其固定的作息時間,因此輔導的實施常產生雙方的困擾。再加上有些災區學校老師對攜手義工有過高的期待,將攜手義工定位在「專業的助人者」的角色,希望義工能分擔更多學校的學生輔導工作,這些期待均造成攜手義工蠻大的壓力並感受到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困擾。

二、攜手義工與受災學校間距離遙遠:

       原來教育部攜手計劃的進行方式是以選擇攜手義工的鄰近學校為合作對象,但災後是以災區為主要服務學校,因此,離大部份的攜手義工的距離均十分遙遠,出隊時常須考慮交通工具的安排、安全顧慮等事項。

    三、受輔學生的抗拒與防衛

        有些學生對輔導有負面的印象,認為接受輔導是心理有問題,或不想碰觸自己的問題(如不想談有關地震的事),而對攜手義工所進行的輔導活動抗拒或不配合,需要攜手義工多營造溫暖、接納、安全的輔導氣氛,才能讓學生漸漸去除防衛,願意開放自己。

四、攜手義工專業訓練不足:

       攜手義工雖大多為輔導與諮商相關科系的大學生,但因災後心理輔導有不同層次的需要,攜手義工本身平日對悲傷或創傷後的心理狀態的輔導技巧較少機會接觸,因此,在臨危受命之時會對自己缺乏信心,在能力上有時稍顯不足。

五、攜手義工本身的心理問題:

            不是每一位攜手義工均適合從事災後的心理輔導工作,再加上匆促參與災後學校輔導工作,曾出現攜手義工在進入災區進行輔導後,見災區的慘狀,攜手義工本身無法調適環境的情況,督導則需要對該名攜手義工進行個別輔導,評估其是否適合繼續或停止參與學校輔導工作。

    六、遭遇受災學校的婉拒:

            也許因為災後投入學校輔導工作的各路人馬太多或重複進行相似的輔導措施,使得受災學校行政人員在忙於進行學校重建工作之餘,還須安排各方的學生輔導,使他們十分困擾而產生抗拒的心態。

七、輔導實施時間不足

       由於學校課程因素、受輔學生與攜手義工人數、時間有時很難配合,因此限制了輔導的實施時間,使得團體輔導、班級輔導大多無法長期進行,班級輔導有時以進行三次為原則,有時只能單次進行,小團體輔導有時無法每週進行一次,因此只能以非週休的星期六進行為時較長(一次四小時)的團體,這雖是一種因時制宜的方式,但難免會因時間短促而影響輔導的效果。

八、輔導效果不易評估

       輔導效果的評估對輔導的實施結果與方法的改進相當重要,但由於攜手義工參與災後學校輔導相當急迫,且輔導的目標因不同的人、不同的團體性質而異,所以在輔導效果的評鑑上因評估不易而無法進行。只能就受輔學校老師、學生、家長、攜手義工與督導者的回饋了解攜手義工參與學校輔導工作的推行狀況。

 

捌、   可行性評估與建議

 

災後以來,各校攜手義工在教育部的輔導網絡裡盡全力配合學校輔導工作,充分展現了大專院校學生個人關心社會事務的具體行動,值得稱許。攜手義工之投入緊急狀況下的輔導需求固然可行,但從攜手義工的投入災學校輔導過程中,更發現值得學校輔導體系和攜手義工們共同努力的方向,提出供各界參考:

一、同儕督導或攜手義工制度值得推行,學校應定期培訓義工以便參與學校輔導工作,因為同儕輔導與義工制度確實能發揮相當大的功能。惟攜手義工平日即應有完整的輔導知能、悲傷和創傷輔導的職前訓練,以增進義工對危機事件的輔導能力。沒有受過輔導義工訓練的非輔導與諮商相關科系的大學生,雖有滿懷助人熱誠,千萬不要冒然進入災區學校進行助人工作。以免可能使自己與他人受到無心的傷害。

二、震災後發現各級學校的輔導人員或老師因應危機事件或災後心理復健的能力不足,因此無法即時投入校內的輔導,需要外援的輔導資源協助進行心理復健工作,無法發揮即時介入輔導的功能。各級學校的輔導人員或老師平日即需接受災難、危機、悲傷或創傷的相關輔導知能訓練,以便在需要時能儘快協助校內的師生,發揮自助助人的功能,畢竟,遠水救不了近火。

三、學校輔導人員和攜手義工均需要學習自我調適,惟有健康的輔導人員,才能發揮輔導效果。定期招募、培訓與篩選適合從事輔導工作者為義工,並為義工提供督導制度與進行支持性團體,才能對義工心理調適、個人與專業成長有所幫助。

四、攜手義工無法獨力參與災後學校輔導工作,應設置督導制度,協助義工有效的執行輔導工作,保障義工及受輔學生的權益,避免因義工專業能力之不足而造成受輔對象的傷害。

五、各界輔導資源需作統整與聯繫,以免發生有些學校有很多輔導團體協助,造成重複輔導的資源浪費與學校及學生的困擾現象,而有些學校則可能被遺漏了而乏人關照。受災學生、班級檔案的建立,紀錄有那些機構、輔導人員提供過何種協助,可以避免重複的輔導措施,讓每份資源與人力不重複、不浪費,而發揮其最大的力量。

六、災後心理復健工作非短時間能完成,需要較長時間來進行,攜手義工若能固定進駐在某一災區學校,評估該校學生的輔導需求,定期進行相關的輔導措施,相信較能針對該學校學生提供適切的協助。

七、對於攜手義工參與學校輔導工作,應進行需求性與輔導效果的評估,才能使安排的相關輔導措施符合學生的需要,並能充分掌握輔導執行的結果,作為修正、調整輔導措施的依據。

由於震災在毫無預警下突然發生,馬上需要大量的攜手義工投入災後學校輔導工作,因此並沒有充分的時間來對攜手義工進行行前輔導知能訓練,而顯得倉促成軍,幸好這次攜手義工均優先考慮輔導與諮商相關科系的大學生或教育部在各校訓練的攜手計劃成員,因此只需要短期的訓練就能應急投入輔導工作,否則義工可能無法馬上進入狀況,而是需要更多的時間與培訓課程才能勝任。可見義工平時的儲訓相當重要,在校園中的同儕輔導或對國中、小學生輔導工作的協助,均能發揮相當大的助益。

 

 

 

 


 

參考文獻:

王淑敏(民81):同儕輔導在大學校園中的運用。輔導月刊,2811,12),39-42

牛格正(民85):諮商原理與技術。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泰山(民88):大專學生同儕輔導者訓練模式之建立與分析研究以勤益工商專校為例。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博士論文。